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【方志于都】于都的古书院

    信息发布者:葛水秀
    2017-09-19 23:25:39   转载

    【方志于都】于都的古书院

    2017-09-18 于都在线


    于都的古书院

           在古代,于都的教育以县学、书院、社学、学塾几种形式为主,其中书院是用来聚徒讲授、研究学问的场所,是实施藏书、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,书院制度萌芽于唐,完备与宋,废止于清,前后千余年的历史,它对古代教育、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。现详细介绍于都的古代书院情况,以飨读者。

           古代的书院有官立、民立、民办官助多种,官立者“给之以膏火,董之以师儒,课之以文行”;民立者为文人学仕自发建立。民立书院的花红租、薪俸租、膏火费,靠出租社会人士捐献的店房土地、池塘的利息。明清时期,于都有名的书院有龙溪书院、思皇书院、龙门书院、濂溪书院和雩阳书院。书院采用自学、相互问答,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,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,不少有名学者在书院讲学,书院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。清末废除科举,书院改为学校。

           濂溪书院  位于县城南罗田岩(又名善山,距县城五公里)内,原为濂溪祠,为纪念宋理学家周敦颐(人称濂溪先生)曾到此讲学而立。宋嘉佑八年(1063年)正月七日,时任虔州通判的周敦颐(字茂叔,道州人,哲学家,“太极图说”的创始人)曾邀同僚余杭钱建候、于都知县四明沈希颜和于都处士王鸿同游罗田岩,并题《游罗田岩》七绝一首刻于岩石,创罗田岩摩崖石刻之始。同年五月又至罗田岩,《爱莲说》被刻于岩石。明崇祯十六年(1643年)改建濂溪书院,本县人何廷仁、黄宏纲,及吉水状元罗洪先先后在此讲学。尔后,经邑人贤达捐献,田租达400余石,屡经修茸,增设栋宇,制立条规,悉臻完善,就读者多至40人,住院读书者每人每月助米3斗。  罗汝芳[明代,南城人,王阳明再传弟子,官至参政]、宋应桂[于都人,康熙甲戌进士,自号“二有居士”]等游历濂溪书院时均著有诗句。该书院现保存完好,成为罗田岩风景区的主要景观。


    濂溪书院

          龙溪书院   位于于都县城东南25公里的梓山镇固院村龙口庵,明正德年间诏毁天下寺观,本县人、广东按察司佥事袁庆祥曾就读于此庵,陈请郡守邢珣题匾为“龙溪书院”,遂得全。书院有良田百担,田租百余担,山纵横二三里,俱系院僧所管。现旧址仍存。

           雩阳书院  原址在县城西门外福田寺,名曰西郊书院。清乾隆十四年(1749年)知县左修品劝士民捐献房舍59间。清嘉庆五年(1800年)被洪水冲毁。清道光四年(1824年)迁县城雩阳试院侧,时有孙春台之妻李氏捐银1000两,增建房屋24间。清道光三十年(1850年)北乡半迳肖隆拱之妻宋氏捐洋边1200圆,用于扩建书院。此后,在清咸丰六、七年间(约1856年),太平军两次攻占县城,书院及试院俱毁。

            思皇书院  位于县治生佛寺东,明万历年间知县赛启皋建。后废。

    龙门书院  位于县城小西门外。后废。

    (供稿:于都县志办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